| 
 | 
 
高考优秀作文范文:乡愁 
 雨果在《悲惨世界》中写道:“人不是只有一个圆心的圆,而是 
 有两个焦点的椭圆,事物是一个点,思想是另一个点。”作为“ 00 后” 
 的一员,站在新时代的路口,远方的城市与生活是我们追求的事物, 
 而乡愁则是我们思想的脊梁。 
 远方不远,乡愁持续。在追求远方和留住乡愁之间,理应有一个 
 平衡点,兼顾二者方能走得更远。 
 很多人喜欢大城市的国际视野和现代都市气息,选择离开家乡去 
 大城市工作生活。大城市常常与“远方”和“梦想”一类的词联系在 
 一起,既因为那里有大量市场与机遇,也因为人们对更为现代的、充 
 满科技感的生活满怀向往。不过,即使大众传媒给城市生活以鲜活的“包装”,但是城市生活的压力不容小觑,离乡背井的追梦者们常常 
 感到孤独和格格不入,既因竞争压力身心俱疲,又不肯放弃现有的生 
 活。 
 这就是我们需要乡愁的原因。席琳· 迪翁曾说:“生活就像一把 
 梯子,人们以为我在向上爬,但其实我在一步步向下走,走回我的根。”乡愁使我们的根扎得更深,汲取乡音乡情、传统文化的滋养, 
 从而在忙碌的城市生活中长成一棵树,因为有所牵挂所以更加坚强。 
 乡愁的含义是多元的,它不但使你负担责任,也使你感受到家人的支 
 持和最质朴的人情温暖,从而在追逐远方时不会迷失方向,也不会因 
 过度的拼搏失去生命的质量——不论成败,总有人等你回家。 
 事实上,远方没有那么远,故乡与大城市的生活中未必有很大的隔阂。如今,随着时代发展与城市化的深入,城乡二元结构已逐渐被 
 打破,乡村振兴的大量机遇形成了一股“拉力”,让年轻人也愿意回 
 到乡村发展。在诸多政策支持下,人们突然发现,远方的梦想何必远 
 行千里才能实现?将才能投入于家乡的建设,未尝不是一种兼顾梦想 
 和家人的良策。 
 作为“ 00 后”,我们用开阔的视野寻找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,也 
 许我们向往城市的繁华生机,但我愿点一盏牵挂的心灯,让乡愁滋养 
 我的精神力量,远方再远,也不会远离心中的家。 
 折一只纸船,漂过漫长的追梦之途,寄一封家书,将乡愁久久珍 
 藏。 
 守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
 年轻一代对大都市的向往与老一辈人对家乡的依赖,共同构成了 
 城市化进程中,连接城乡的无形纽带。不过,这样的纽带却在时代发 
 展之中趋向脆弱与不平衡。作为00 后,我觉得将守护好城乡纽带写入 
 人生愿景是极为必要的。 
 纽带的愈发脆弱来自两个方面的力量。一方面,它连接着城市。 
 在城市持续外延扩张的今天,城市也为自己贴上诸如“先进”“时 
 尚”“流行”等标签,吸引着一批批— — 尤其是年轻人的驻足与扎根。 
 城市化的必然趋势,与庞大人口带来的劳动力红利,将这个端的纽带 
 系得愈发牢固。我们不能抵制它,也不能否认它的作用,但我们别忘 
 了,另一端,还系着乡土。 
 人口涌进城市必然带来乡村的劳动力流失,也动摇了这个端的纽 
 带强度。可正如“爸妈不愿离开故乡”这样的话,乡土承载了从前数 
 代人的心理依赖。再者,从小农经济时代蹒跚而来的中国社会,必然 
 为乡村的土地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化财富与历史积淀。更何况我们每 
 一个人,包括所谓的“城市人”,一定是扎根在乡土的。我们的祖辈 
 都是从乡土而来,乡土藏着我们的根。所以,乡土这个端的纽带,是 
 不可或缺的。 
 但是,象征着精神的乡土纽带,却在象征着物质的城市纽带前屡 
 屡“败阵”,让我不得不担忧:唯物质主义正在毁掉乡土。当然,追 
 求物质是无可非议,但若是把物质当成第一要义,政府为了政绩持续 
 扩建,企业为了利益铲平乡村,居民为了利益出走乡土? ?这个社会 
 长此以往,虽然富有了,但也不过是精致的空壳罢了。所以,守护好 
 城乡纽带,在当下的要义,已成为了守护乡愁,守护乡土。 
 这样的乡土,并非指的仅是“依依墟里烟”的乡村,而是在持续 
 发展之中每个人内心坚守的本真,也就是我们的根。费孝通先生说: 
 “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。”其实,每一种社会都是乡土性的,都离不 
 开最初的精神扎根之地。守护好乡愁,不但仅是为我们上一代人留下 
 寄托,更是在留存这个社会的气质。 
 而作为 00 后,要拥有守护乡愁的担当与勇气。如梁启超式的“少年中国”,鲁迅式的“肩住黑暗的闸门,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 
 方去”,李贺式的“少年心事当拏云”。我们不应把乡愁看成是上一 
 代人的责任,而应把握住此般难得的年轻,为我们的社会留住根,守 
 好根。 
 “文化是人为的,更是人的”,乡愁在过去千百年风霜中,经由 
 一代代劳动者创造出来,如今,它必能为“乡土性”的中国社会增添 
 几分华夏气息的精神气质,为我们指引归去的方向。 
 扎根城市发展方为青春主流 
 春节期间,很多外出求学或务工的青年回到乡村,闲聊之余,究 
 竟是在大城市打拼更具前景,还是回老家创业更稳妥这个问题引发热 
 议。有人认为大城市更具国际视野,也有人忧心大城市的现实重压和 
 快节奏。依作者拙见,乡土固然值得留恋,但扎根城市中打拼方为青 
 春主流。 
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,也是一个发展的新时代。我们 00 后作为 
 新时代的原住民,理应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宏大的梦想。 
 00 后终将 
 成为时代发展的标杆,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,而这恰恰要求我们走出 
 乡村的原点,进入大城市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。 
 以扎根城市发展为青春的主流,从浅表上看,是基于大城市的发 
 展平台和发展机遇来说的。正如材料中青年所言,像上海这样的城市 
 具备国际视野和大都市气息,与世界互联,无疑使城市更加多元化、 
 世界化,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趋势。当一座城市有吸纳的张力时,它就能够为我们青年一代提供无限的发展潜力和可能性。扎 
 根于城市奋斗,能够开阔眼界,以更好地适合这个大发展的新时代的嬗变。 
 深层地看,是青年一代要求“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,破坏陈腐学 
 说之囹圄,勿令僵尸枯骨,束缚现在活泼泼之我”的决心。乡土虽然 
 承载着国人根的记忆,但也因其差序格局的局限性束缚了青年人的发 
 展。与此相反,城市正因其崛起年限不长而焕发出生机与活力,吸引 
 广大青年投身其中。 
 诚然,繁华的都市压力大,节奏快,无数漂泊者在挣扎中相互告 
 慰,寻找着、追逐着奄奄一息的碎梦,材料中青年所言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不假,但这实质上是对青年一代的历练。根据蘑菇定律,青年人 
 迈入社会通常会会被置于阴暗的角落,不受重视或打杂跑腿,遭受压 
 力甚至不公的对待,这是为了磨去他们身上的棱角所设的。在经历一 
 段时间的磨练后,青年一代往往能更好适合发展和时代需求。 
 那么,如何才能立足城市奋斗拼搏呢?这就需要我们青年一代具 
 备更高远的视野,化压力为动力,不驰于空想,不骛于虚声,以迎接 
 这个大发展的新时代。 
 《青年中国说》中提出,青年人要有梦想,有责任,有担当,要 
 立志做大事。作为大发展的时代的青年人,我们应以时代为己任,更 
 以扎根城市发展为青春主流。 
  |   
 
 
 
 |